中国僵尸企业有多少?
最近,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15年度全国企业财务报告。 报告显示,2015年全国共有4.89万家企业注销。 从行业来看,全年注销的工业企业最多,达到3.26万家;其次是批发和零售业,有7554家;第三是住宿和餐饮业,注销了2648家企业。 从注销企业的地区来看,江苏省以5448家的注销企业数量高居榜首,其次为浙江(4636)、山东(4120)和广东(3836)。天津也有624家企业注销,位列第四。
值得一提的是,在已经公布的省份中,天津地区的注销企业数量较少;而从城市来看,则只有深圳以2918的企业注销数量高于天津,位居第五。 也就是说,从已公布数据的各省情况来看,天津的企业“存活率”是最高的。
事实上,根据此前的统计,2015年前三季度,天津的GDP增速就已经率先“扭亏”,实现0.5%的正增长。
到了四季度,虽然工业方面仍然处于负增长状态,但工业用电量却出现了同比增长的情况——这一指标被广泛认为是监测工业企业生产活动的先行指标。 而进入2016年,随着一系列稳增长措施的落地见效,天津的工业生产呈现稳步回升态势。
到二季度,天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同比增长了4.8%,比一季度加快3.3个百分点。 除了政策效应,或许还有另一个原因导致天津僵尸企业“复活”——环保限产的影响。 作为北方经济重镇,天津面临着与南方截然不同的发展困境:产能严重过剩,产业结构不合理,实体经济艰难。
而在环境污染问题上,天津也是被约谈最多的地方政府之一。 2015年1月,因为大气环境质量恶化,天津受到环境保护部的约谈,还被责令限期整改。 2016年5月,由于天津部分排污企业违规排放,周边居民投诉强烈,生态环境部又对其进行突击检查并约谈。 11月,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天津市生态环境状况的报告》,指出天津生态破坏问题突出,污染隐患依然存在。
可以说,从2015年起,天津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任务就十分明确:去产能、调结构、促转型。而环保限产对于“软着陆”钢铁等产能积压行业的冲击有多大,恐怕还需要时间印证。 但我们可以预见的是,在“后雾霾时代”,包括能源、钢铁在内的传统制造业,面临的监管只会越来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