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财政赤字吗?

湛志铭湛志铭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作为老深圳人,看到现在的深圳真的是很失望,经济规模也大了,钱却越发的不够花! 1980年设立经济特区的时候,特区总面积不到300平方公里,人口不超过20万。1984年开始大规模扩建,到1992年的时候特区面积已经扩大到700多平方公里了,人口也增长到100多万。

那时候的特区可以说是遍地黄金,只要努力都可以挣钱。因为基础设施都比较落后,所以各种建设都要靠自己的手来创造。那时候的公务员也是从全国各个城市抽调来的精英(当然也有少数的本地原住民),大家一心想着为特区的发展做贡献,干劲十足,所以工资虽然是政府发,但是挣得都算工人的奖金,干活儿都很卖力,所以虽然经常加班但是没有多少人喊累。

我父亲就是那个时候来到特区的公务员,他本来是在海关工作的,后来调到工商局,我记得很清楚有一年过年家里收到了两箱水果(好像是芒果),是父亲同事给的福利(那个时代物资比较匮乏)。我至今记得特别清楚的是其中有一种黄色的榴莲,那味道现在想起来还流口水。

再后来到了1992年之后,特区开始高速发展阶段,很多基建项目上马,因为政府手里有钱(主要是土地升值和招商引资带来的财富),所以花钱还是大手大脚。我本人也是在这时候来到特区工作。这个时候的特区真是欣欣向荣,到处都是建设工地,道路改造升级,公园,学校到处都需要用钱,而且这一阶段的基建大多由政府投资而不是依靠银行贷款,所以财政压力并没有凸显。

一直到2006年底,福田中心区建成,市政府迁到福田后,特区的发展开始缓慢下来,政府的手里其实已经没有多少家底了(土地出让金大幅下跌),财政收支失衡的问题才凸显出来。这阶段虽然也缺钱,但是好歹还有土地出让金这种印钞机。

直到2010年前后,随着地产行业的迅速下滑,政府的现金收入一下子变得很少。同时,民生领域的开支却在不断增长,比如大学扩招导致研究生补贴水涨船高,医保改革,增加居民看病负担的同时政府也要承担一定的费用;养老金并轨,政府也需要投入一笔资金(毕竟国企下岗职工大部分都买了社保,而现在领养老金的人越来越多)等等。而这个时候的土地出让金已经是远远低于当初预期了。

我本身也是在这个时期买房的,之前一直是租房子住(在深圳没买房的外地人太多了),看着房价越来越高,心里也很烦躁。刚好那时候国家出台房地产调控政策,我想如果再不买房以后就更买不起了,于是在2011年咬牙贷款买了现在的房子(在宝安中心区)。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想说如今政府手里的牌已经没有以前好了,可打的牌也不多了,税收方面能收的税种基本上都已经过亿了,要想增加税源,除非能把华为等几家企业归为己有(当然这是不可能的),否则就只能指望深圳的互联网产业了,希望腾讯等巨头可以多交点税。

说到企业,就不得不提一下华为,华为作为民企里的纳税大户,一直深受政府青睐,据说去年光政府资助就给华为好几亿美元,当然这些钱换来了华为大量就业,缴纳巨额的税收(企业所得税+增值税+营业税),而且这几年的海外生意也让华为腰包鼓了不少,预计2015年年中可以披露的净利润将会是比较乐观的。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