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企业国外退市?

房汉忠房汉忠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1,不是“退”市,是“摘牌”; 2,不全是国内企业,也有外国企业(包括香港、台湾);

3,情况各异,有经营不善的,有财务造假的,有外汇犯错的…… 总之问题严重到无法在国外正常经营下去的,就被“摘牌”了! 所谓没法正常经营下去,是指不仅被监管部门处罚,而且被处罚之后依然无力扭转乾坤、改善状况的,就只能关门歇业了——既然不能获得利润,保留它又有什么意义呢? A股市场有不少这样的例子:一开始是信息披露违法违规,然后立案调查,再然后收到行政处罚决定书,最后诉讼程序启动(向上市公司主张赔偿的时效期间为三年,自侵权事实确立之日起计算)……整个流程下来,企业已经元气大伤,不但可能丧失生存能力,甚至可能成为无赖公司。

这类案例在A股中并不鲜见。例如,ST康达(现更名为*ST康达)因会计处理违规导致连续多年业绩造假,于2016年5月27日起被实行退市风险警示;又如,ST华泽(现更名为*ST华泽)因连续三年净利润为负值而被实行退市风险警示,随后又被立案调查…… 这些企业就像“病猫”一样,对外没有任何威胁和破坏力,留在市场上也没有任何意义,干脆“摘牌”了事。

当然,A股也存在一些“劣迹斑斑”却安然无恙的公司,如乐视网。但这不是因为法律允许它们继续作恶,而是因为法律无法追究它们的罪责了——罪责大于责任的人已经进监狱了,剩下的自然可以逍遥法外。。。

毋桐毋桐优质答主

中国企业在海外,特别是美国纽交所和纳斯达克市场上市是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在2009年之前,每年的海外退市案例数都非常少,主要以私有化为主,而且多数都是“壳公司”退市,对整个中概股市场影响不大,也不具备普遍意义。2009年,分众传媒和阿里巴巴集团先后从海外退市,开创了中国大型IT企业海外退市的先河,成为整个中概股市场退市风潮兴起的导火索。

而进入2010年之后,海外中概股退市案例开始明显增加。先是,2010年10月15日,盛大宣布从美国纳斯达克退市。接着,2011年2月8日,巨人网络从纽约证券交易所退市。3月1日,当当网宣布获私募基金投资,将从美国退市。3月10日,携程旅行网宣布与弘毅投资等达成股权回购协议,该交易完成后将从美国纳斯达克退市。3月16日,完美时空也宣布就私有化达成最终协议。短短几个月时间,共有5家中概股企业宣布退市。

这些企业先后从海外退市,让2010年成为中国海外中概股退市大年,所发生的退市案例数不仅超过了之前所有年度退市案例的总和,5家全部是国内知名的大型企业,特别是携程网等3家都是国内领先的互联网企业,所支付的退市价也明显偏高。这与2000年之后美国互联网泡沫破灭时美国互联网企业扎堆退市的情景有些相像,因此,这种扎堆退市,是否预示着新一轮互联网泡沫的破灭已经不远,值得人们深思。

企业从海外退市,既有企业自身原因,如盛大和携程网都是由于完成公司私有化需要,也受到了海外市场对其公司治理结构等方面的质疑,如巨人网络和当当网,美国私募投资资本进入,对这些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上市地点选择的反思以及海外资本市场对中概股企业的偏见应该也是重要影响因素。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