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压缩企业层级?
这个问题是最近很多创业者在思考的问题,也是我这几年在帮助创业者做公司结构设计的时候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总结下来就是:
1、控制股东人数,减少内部人控制的嫌疑;
2、控制董事会人员数量,降低决策成本;
3、合理设置管理层权限,降低管理成本和风险;
4、充分授权,提高效率的同时做好管控。 我们以前讲管理层次和管理半径问题时提到的矩阵制组织结构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层级过多过细的问题。
具体可以查看我之前写得这篇: http://zhuanlan.zhihu.com/p/9587765 这里简单说一下,就是在你的机构设置中,通过横向聚合,让一些类似职能的人员聚在一起,形成一个功能型团队,从而减少从管理者到一线员工的工作流程传递节点,提升工作效率和有效性。
但很多时候我们不能机械地套用某种固定模式,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状况进行优化,比如:
1、规模。如果企业规模很小,那可能一个经理就能搞定所有的事务,就不必设置专门的职能部门。但如果企业规模很大,就需要设置相应的部门进行专业分工,提高效率。
2、业务复杂程度。如果业务非常复杂,那就可能需要设置更多的管理层级来明确各层人员的职责边界,以免出现职责模糊导致的内部扯皮现象。
3、企业文化。有的企业偏重关系文化,在这种情况下就不宜过度强调结构的刚性,而应该保留一定的柔性,通过关系来进行协调和沟通来解决问题。
葛丽优质答主目前国有企业的管理层级大部分在四五级及以上,有的甚至达到十几级,企业组织过度层级化带来沟通、管理成本增加,降低了决策执行效率。
压缩管理层级是一项系统工程,是“改职能、改机构、改人员”的综合改革,需要统一规划、系统运作,从总部职能定位、总部机构、总部部门职能、人员配备、管理手段多个方面进行总体规划和实施。总体上讲,压缩层级应把握三项重点:
一要科学设置董事会、经理层和职能部门,合理确定董事会专委会以及职能部门的设置和职责,把该管的管住管好,不该管的坚决下放,确保企业党委、董事会以及经理层、职能部门运转协调规范高效。
二要结合管理实际,明确各层级管理责任,完善工作界面和支撑体系,做到权责边界清晰,实现管理职责归位,防止管理层次不伦不类、多头管理或无人管理、上下职责交错、权力过度集中等问题。
三要发挥制度和技术的管控支撑作用,健全管控体系,强化集团战略引领和重大事项统筹,实现对各层级公司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管理。
在压缩层级的过程中,“分”和“合”都是有效手段,有的总部职能部门要“分”,有的要“合”;有的下属二级机构要“分”,有的要“合”。比如,为增强集约管控能力,有的企业把原先分散在分子公司的财务资金管理统一集中到总部,有的企业把原先分散在总部不同部门的安全环保管理职能统一集中到专门机构负责。再如按照专业化发展要求,有的企业需要将专业对口的下属机构合并;为形成多点支撑,防止过度集权,有的企业需要将直接管理的机构“分”一些由二级平台公司管理,拉大做实板块,形成多层级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