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财富去哪里了?
中国改革开放40年,从1978年到2017年,GDP总量增长将近35倍;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约60倍 ;外汇储备增长60多倍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国力持续增强,创造了世界发展史上的奇迹!
然而,如此快速的经济发展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这种变化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差距。随着市场机制在整个经济体系中作用的不断增强,社会收入分配中的市场因素也在逐步增加。 那么,为什么市场化程度提高会导致收入差距的扩大呢?
这是因为市场机制本身具有的自发性、调节性和非均衡性特征。所谓自发性,指的是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资源必然向经济效益高的领域流动,由此导致的区域发展不平衡和贫富分化现象就是市场机制自发性特征的体现;而调节性则指市场通过价格信号对资源配置进行调节,这一过程必然伴随着利益关系的调整,因此市场机制的调节性也就导致了收入分配的变化;由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因此必然会出现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另一部分人后富起来,收入分配的不平衡状态就体现了市场机制的非均衡性特征。
虽然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导致了中国贫富悬殊的现象,但也不能由此认为市场化程度越高就越能激发经济运行的效率,从而越有利于财富的积累。事实上,市场并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也不是完美无瑕的。如果没有政府这一公共部门的存在,市场机制不可能有效运行。正因为存在政府这一公共部门,才有宏观调控、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公共产品供给,才能解决市场失灵的问题。 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高速经济增长是通过市场力量驱动的。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这一过程中,政府也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政府的政策不仅引导了市场的方向,而且直接参与了市场和资源配置的过程。
比如,中国政府通过计划经济掌握了经济的命脉,并通过投资、补贴等方式扶持某些产业和地区的发展,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供需关系,破坏了市场的正常运行。同时,政府的政策还直接造成了收入分配的差距。
在中国城镇化进程加快的过程中,一些地方因为承接了政策红利,依靠政府财力大量吸引投资和人口,使得当地经济和房地产产业迅速崛起,实现了所谓的“一夜暴富”,而其他地区因为没有得到政策眷顾,经济增长乏力,居民收入减少,形成了马太效应,进一步拉大了贫富差距。
没有政府的干预,市场无法单独完成经济增长和财富创造的任务。但是在市场配置资源和政府干预市场的过程中,都存在信息不完全、决策有偏差等问题,由此引发的资源配置效率和收入分配公平问题都需要政府通过制度建设和政策调整加以解决,否则就会扭曲经济运行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