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债务是多少?
现在国家政府的负债率,已经超过了国际警戒线了,如果再加上地方政府、央企等的负债,整体债务水平要超过GDP的300%,这是一个很危险的信号。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国际上一般把政府负债率(财政赤字/GDP)控制在3%以下,4%也是警戒线上下,而我国2016年的政府负债率已经超过5%(当年财政赤字/GDP达到5.18%),到2017年更是上升到6.89%。 如果加上地方和企业的负债,整个社会资产负债率会更高,很有可能出现“债务-通缩”螺旋。这会对居民消费能力、企业投资信心造成持续打击,对宏观经济构成巨大威胁。
那么我国的巨额债务都花到哪里去了呢? 这其中最大的开支项就是基建项目,比如公路、铁路、电站等等大型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这些项目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收益长期被低估甚至为负。 以高铁为例,修建一条高铁的成本大概2000亿元,而建成后的收入,除了极少数像京沪线那样收益好的线路外,大部分都不会高于成本。这意味着在建设期间,大量的资金投入没有收益,而建成后每年还要亏钱! 所以,修基建欠下的债最终还得由纳税人来还。
当然,修基建也有好处,就是能够提供大量的工作岗位,解决就业难题。 但另一方面,我们现在的经济已经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境地。一方面企业投资信心不足,因为产能严重过剩,很多行业是盈利的,但利润很低甚至为负;而另一边消费能力也不足,居民存款利率下降,但却买不起房,充其量也就是去超市买几个鸡蛋。 基建狂魔能继续疯狂多久?答案很可能不会太久。今年两会再提基建,但这次却少了以往的乐观,更多的是无奈。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政府的支出中会有更多项用于弥补基建投资的损失,而这笔支出最终同样需要纳税人来承担。
中国债务率,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之一。由于统计口径与算法不同,中国债务率一直存在较大争议。日前,国家审计署发布了2011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情况,不但包括了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的债务情况,还包括了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以及住房公积金等数据。据国家审计署统计,截止到2010年底,中国各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26.65万亿。
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主任范剑平接受央视采访时指出,根据审计署的口径:2010年我国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是10.7万亿元,2011年上半年又增加了1.1万亿元,达到11.8万亿元,还有两部分是地方政府可能承担一定偿还责任和承担一定担保责任的分别是6万亿元和2.6万亿元。政府和政府相关的公共部门的债务,按照最严格的口径,就是对政府真正有硬预算约束的只有11.8万亿,占我国GDP也就是46.4%,但是如果按照IMF提供的广义政府债务率的概念,加上后面6万亿和2.6万亿,政府部门的债务是20万亿,占当年GDP大约70%多一点,但是离警戒线还有相当一段距离。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丁元竹近日接受人民网强国论坛采访时指出,地方政府债务已经越来越成为风险因素。丁元竹分析,目前关于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审计结果只是基于2010年底的数据,而从2010年底到2012年,仅一年半的时间,很多地方的举债规模就已出现了数倍的增长。在丁元竹看来,目前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已经接近地方财政收入的2倍,这样的风险已经很大,而部分地区债务规模甚至达到当地财政收入的3.5倍。丁元竹提醒,目前很多省份都进入了城镇化加速期,为加快城镇化进程,许多地方都在计划、筹划和谋划城市规划和市政建设,这意味着很多地方的债务规模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仍将呈上升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