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哪些错版邮票?
1962年,邮电部发行了《梅兰竹菊》四联张。在印制工艺上,这副画采用了“影写版”印刷工艺(类似于照相,只不过不是照照片)。由于这个工艺的特点,使得这张邮票在印制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错误的“漏印”、“少印”和“多印”图案。 其中“漏印”的情况出现在“兰”和“竹”的图案中,在“兰”的花萼和“竹”的枝干部分存在大量的空白;
而“少印”则出现在“梅”和“菊”的图案中,在花蕊的部分没有印出图案;最后“多印”的情况同样出现在“梅”和“菊”的图中,印章中的文字有了多余印记。 这些错误虽然都很小,而且并不影响整体观感,但绝对算是“错版币”了! 这副邮票目前存世较多,价格相对低廉,是收藏入门的首选。
【注】以上所有图片都是网上搜的,如有侵权请私信删除。
错版有错字、错色、颠倒、漏齿、漏色、错齿、漏字、变体、混有异号、邮票缺字等诸多错票、变体、邮票打洞、漏齿、混有异号、错字、变体、混有异号等等多种多样的错邮票。
错版邮票是属于邮票中的错误。邮票在印刷、打孔、叠色等工艺中偶尔会出现差错,诸如图案倒置、颜色不准、漏字、叠色等,被称为错票。凡是有背离原图设计的邮票称变体票。错票和变体票绝大多数为试印样票,不准发行,一般不出现在邮市上。
据有关资料介绍,邮票出现差错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设计时的差错;二是制版时的差错;三是油墨或印刷时的差错;四是打孔时的差错。
在中国早期发行的邮票中,出现差错的例子很多,如1913年中华民国第一次上海版壹圆红印花加盖暂作邮票中,有“玫”字加盖倒盖的变体票。还有北京版黄印花加盖“临时中立市邮”、“资邮”错字票。此外,天津版红印花加盖“暂作洋银6分”漏字票,“暂作洋银当伍分用”倒盖错票等。解放后出现的有2-3《伟大的祖国》影写版60分券面值印倒了。1980年庚申年猴邮票32-1志号印刷时漏印了一个“志”字,成为猴票中的变体票。无齿版80年庚申年邮票,齿度印刷时出现误差,缩小了齿度,成为变体票。还有在1991-15《中国民间舞》邮票印刷时,3-3“东北高跷秧歌”与3-1“花鼓灯”的叠色位置发生了位移,也成了变体票。
中国错版邮票市场价格高主要有两方面因素,一方面是存世量小;另一方面是名人效应,主要是袁世凯、慈禧太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