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打压民企?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中国有没有打压民营企业的说法?有!但只是理论上和意识形态层面存在这种可能。事实上中国政府一直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发展。 首先,在理论上,计划经济有统一调配资源的作用,可以发挥规模效应,从而降低社会成本;市场机制则可以通过竞争激发活力、提高效率(参见曼昆《经济学》)。两者各有利弊。因此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是混合所有制,即既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不同作用,又发挥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的力量,实行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外来资本等多元投资主体。
中国也不例外。2013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要求“完善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律环境和政策体系”,“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所以从理论上看,政府是没有理由故意压制民营企业的发展的。
其次,从现实来看,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也是迅速而有力的。2014年民间投资占全社会总投资的比重已经达到60%以上,对GDP贡献率超过50%,就业容量达到70%左右。如果算上个体工商户,其创造的财富比国有企业还要多(详见《中国经济报告——走向复兴之路》)。
从历史来看,新中国成立初期,通过三大改造,将资本主义经济全部改造为公有制经济。改革开放之前,除了农业和手工业之外,中国的民营企业几乎不存在。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90年代中期以来,民营经济才得以快速崛起。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的民营经济其实还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如果没有改革开放,我们的民营经济也不会得到这样迅猛的发展。
严格意义上来讲,中国政府不存在打压民企的问题。只不过,在一些方面,对民企有一些限制,主要有:
一、行业的限制。一些行业比如石油、石化、电信等垄断性行业,以及国防军工行业,民企是不能进入,或者只能充当配角的。这样的行业有近100个。而在这些行业,国企占据绝对统治地位。
二,政策的限制。虽然说,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是“国民共进”的关系,但在实际政策方面,对国企与民企区别对待。比如银行对国企贷款,往往无需担保,而民营企业,即便有很好的收益,没有有效的担保,也贷不到款。再比如税收、市场准入、行政收费、甚至政府工程发包招标中的歧视性规定、排外性条款、导向性限制等比比皆是。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民营经济的发展。
三,舆论上的压力。由于目前,国有经济仍然处于主导地位,民营经济处于弱势和被管制的地位,因此在舆论方面,对民营经济也有很多的指责。比如,说民企逃税漏税、非法集资、制假售假等等。虽然国企同样存在,这些舆论,很少。这自然会给民营经济发展上,带来很大的压力。甚至部分民营企业家会转而投靠国企和政府,成为红帽子企业。
尽管中国政府在舆论上有不少打压民企的声音,甚至个别地区和个别部门也有不少实质性的打压。但总体和中央的经济政策是有偏差的。在中央政府,民企在国民经济中,不可或缺,而对民企的所谓限制,主要还是从国家安全和政治稳定的方面着想。
事实上,中国政府最近几年的很多动作,对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是有利的,比如推进混合所有制,三去一降一补,以及最近推行的供给侧改革。这些政策,对于淘汰国有经济,扶持民营经济都是有好处的。当然,由于利益关系,在这些政策的具体实施当中,地方与中央也会有偏差。毕竟地方政府,需要税收、需要政绩,而国企在这方面,要方便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