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发展原因?
从世界范围上看,当今中国经济的发展可以归结为三个因素的作用 第一个是人口素质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中国在计划经济时代,整个社会的资源不是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配置的,因此整个社会的生产率很低,人民生活也很贫穷。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逐步放开市场,让价格机制、供求机制起作用,这一方面我们的确学美国,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学习了日本,因为日本是在二战后利用战后重建的机会,大幅度提高了国民的文化水平,从而实现了经济的腾飞,中国这三十年的经济增长与人力资源的极大丰富有很大关系,中国人均收入由1978年的200美元上升到2014年的6300美元,同属于东亚发展模式的韩国和菲律宾却只增加了不到5倍和6倍,可见我国的人力资本提升速度是非常快的,这也是经济腾飞的原因所在。
第二个是制度创新 这个制度创新就是产权制度的改革,也就是市场的完善,市场经济最根本的就是产权的明确界定和交易的便利,过去我们是计划经济,一切资源的配置都是政府行为,市场很小,交易成本很高,为了降低交易成本,我们需要扩大市场,同时明晰产权,保护私有资产,正是因为我们对市场不断的扩大并不断的进行制度创新,才有了今天经济的腾飞。
第三个是世界经济回暖 众所周知,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发生过一次世界经济危机,那次危机的导火索就是石油危机,这次危机影响巨大,很多国家都被打回原形甚至跌入深渊,但是我们国家巧妙利用了此次危机,大规模建设基础设施,加强铁路、公路、水利等基础建设,扩大了总供给,降低了通货膨胀,同时也加强了国际间的贸易往来,引进了外国的资金和技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农业革命
中国农业的革命性发展发生在20世纪50~70年代。50~60年代,在全国范围内通过水利建设、集资购买农业机械、开荒、改造中低产田和改造草原等群众性的互助合作运动,大幅度提高了耕地和草原面积,改善了农业基础条件。在此基础上进行集体化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挖掘了集体的农业资源的巨大能量,使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持续增长。
1978年以后彻底否定了人民公社体制,重新确立农民家庭分散决策的地位,同时将过去集体积累的水利、提灌和农机等资源重新配置,使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刺激下,农民在自有土地上进行农业集约化投资,同时乡镇企业提供了农业机械、化肥农药以及各种农业技术,从而使中国农业进入第二次革命和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新阶段,最终奠定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农业基础。事实证明,农业的高效率投资以及持续增长的食物供给和农村非农产业发展,是中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的两个重要物质基础。
高国民储蓄率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人口众多、传统文化、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等综合因素的作用,中国形成了超高水平的国民储蓄率,为高积累和高投资创造了极为优越的条件。一般认为改革开放前的储蓄额占国民收入的30%,实际应维持在40%左右,大大超过其他国家和地区工业化初期的水平。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储蓄率更是高达35%~45%。这样高的储蓄率,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高储蓄率保证了高积累和高投资,创造了高经济增长。
外销导向战略
1978年以后,中国选择了以外销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外向型战略。政府制定了鼓励外销的政策,确立了以出口产品换回先进技术的现代化导向外销战略,通过出口换回了中国现代化所需的技术。此外,政府制定了鼓励出口的优惠政策,1994年外汇留成由70%提高到95%以上,1996年又改为净收入返还,有力地推动了企业的出口活动。
区域不平衡的经济
长期以来,中国存在二元劳动力市场。在市场经济改革中,政府为了稳定大局,采用了渐进式的、双轨并存的改革方式。政府主导的经济部门和所有制的改革滞后,形成了一种低效率、高福利的安全型就业;而社会经济中的非国有部门按照市场原则优化组合劳动力,形成了高效率、低福利甚至无福利的竞争型就业。两种就业并存的“二元劳动力市场”和城乡二元经济体制,使中国在高增长时期始终能够保持低工资的增长模式,同时又没有大量失业,保持了社会稳定,有效地推动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
教育事业
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中国在教育投资上实行高积累和高增长政策,尤其是确立了“科教兴国”的社会发展战略,在人力资本投资方面持续高速增长。在教育方面,小学入学率达98%以上,初中入学率高达92.4%,高中入学率从1991年的28.9%上升到2003年的50%,成人教育和业余教育也飞速发展,全国拥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男性劳动力已从50%上升到70%以上,劳动力的平均文化程度为8年左右,这些都为中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提供了有力的人力和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