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体制能出高科技吗?
体制肯定能出高科技,例子有很多:两弹一星、高铁、航母、大型计算机等等。但体制是否一定能出高科技,答案是否定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论呢?因为体制具有两面性:一方面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另一方面也存在集中力量办大事可能失灵的困境。 举个例子说明体制的两面性:在2003年非典期间,北京小汤山医院仅用了10天左右的时间就迅速完工并投入了使用;而在2020年的新冠肺炎期间,武汉雷神山医院和火神山医院更是创造了新的建筑奇迹,两座规模宏大的传染病医疗机构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落成并投入使用。
这些案例都证明了体制内调动资源的能力是强大的,正所谓“集中力量办大事”。但是,我们也不能忽略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当面临复杂难题的时候,集中起来的力量如果运用不当,也有可能事与愿违甚至“坏事”。 以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为例,中国在前期应对时出现一些乱象,归根结底还是由于基层缺乏对于紧急情况处置的经验,于是上下级之间、各部门之间出现信息传递的延误和资源调度利用上的低效。如果说初期出现的这些问题主要是因为应急机制不够完善所带来的,那么到中后期,我们在应对疫情上所出现的一些矛盾则是由供需失衡导致的。
以口罩为例,疫情爆发之初各地出现了“一罩难求”的情况,究其原因在于疫情爆发地并不是生产口罩的原料产地(比如湖北省并不是熔喷布的生产大省),而全国各地又需要大量口罩用于疫情防控。于是,在需求暴增的情况下,口罩产能不足,导致价格大幅上升。如果说前期的混乱还有能力不足和经验欠缺的问题,那么中后期的供需失衡则体现了在突发情况下体制反应的滞后性。
体制有着两副面孔:一面是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另一面却是集中力量办大事可能出错。关键在于如何驾驭这个庞大的体系。当我们面对的是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产品时,体制的优势能够充分发挥出来——比如说生产口罩,无论是医用还是民用,其实技术门槛都比较低,因此依靠庞大的人口体系和供应链条,我国短时间内便解决了口罩供不应求的难题。但是在面对诸如芯片等核心技术时,体制的低效就会暴露无遗。
原因在于核心技术往往意味着从0到1的突破,而这种突破单靠人力和规模是无法实现的,这就需要市场机制发挥作用,通过竞争寻找突破的路径。 在科技攻关方面,应该发挥体制的优势,实行举国体制;但在芯片、生物医药等高科技行业,则应允许市场机制起决定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