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在有养殖货款吗?
有,但不多! 目前国内只有少数几家金融机构提供了“渔光互补”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比如国开行、农发行和民生银行等。 其中,国开行提供的是“阳光贷”,面向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光伏扶贫项目,贷款金额大,利率低;农发行提供的则是“光伏农业贷款”,以光伏发电为主的综合性现代农业园区项目为融资对象;而民生银行则主打绿色信贷概念。 除了这三家外,平安集团也通过平安惠普推出了“惠农合作计划——光伏贷”,为农户或企业主提供借款选择。 但这些金融产品的规模都比较小,满足不了广大新能源企业的资金需求。
在融资难的同时,一些光伏企业还面临着融资贵的难题。 以BIPV(光伏建筑一体化)业务为例,目前业内大多采用“EPC+F”或者“BOO”的模式进行建设运营,即由光伏工程公司负责项目的EPC总包,同时承担项目的财务和投资责任,这无形中增加了工程的造价,使得投资成本上升。 另外,在目前的政策环境下,光伏电站的建设运营多实行“自筹资金+政府补贴”的方式,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企业的负担。 与光伏产业飞速发展的势头相比,行业内的投融资仍显落后。
有业内人士算了一笔账:一个10兆瓦的光伏电站投资大概1.2亿元人民币左右,扣除30%的国家补贴后,实际融资需求大概在8000万元左右;如果按照每年5%的收益率计算,3年后基本可以收回成本并盈利。 而现在市场上的资金成本大概是6-7%,如果加上融资成本,最终投资回报率可能就只有4%-5%,利润空间非常有限。
为此,一些光伏企业纷纷转向寻求资本市场帮助。最近一段时间,包括晶澳科技、隆基股份、协鑫集成等在内的多家光伏企业相继上市,募集到大笔资金,缓解资金紧张的局面。 不过,对于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直接融资的难度和成本都较高,依靠银行贷款融资又难以满足企业多样化经营的需求,如何解决这一矛盾,需要相关部门进一步研究和出台相关支持性政策。